江蘇常熟有一條小巷叫東言子巷,寬僅一丈余。言子舊宅就在小巷的東段。這座講述先賢言子故事與言氏家族發展歷程的黑瓦粉墻平房,現已作為常熟市政德教育基地。深蘊其中的言子政德理念,經歷時間的洗禮,馨香低回,芬芳縈繞。
言子名偃,字子游(公元前506年-公元前443年),是“孔門十哲”之一,常熟人。言子22歲時,北上就學于孔子,并跟從孔子游歷諸國;26歲出仕魯國武城宰,有“民樂弦歌愛言偃”之譽;暮年時返回故里,在家鄉一帶以禮樂教化鄉民、傳道講學,被尊為“文開吳會”“道啟東南”“靈萃勾吳”的“南方夫子”。言子63歲赴青溪(今上海奉賢)講學,使青溪成為“海濱文墨之區”,據說上海奉賢這個地名便是紀念言子的,取敬奉賢人、見賢思齊之義。
言子曾被魯國任命為武城宰,宰的官職相當于縣令。言子任官的武城并不是今天山東德州的武城,而是個坐落在距曲阜150多公里的沂蒙山的崇山峻嶺中的軍事重鎮,是曲阜的一道南部屏障,依山面水,壁壘森嚴。言子登城觀瞻,深為這座堅固城池的險要所驚奇,也為這座文化生氣淡薄的偏遠孤城而嘆息。此情此景,讓遵循孔子“學而優則仕”思想的言子更增添了施展政治抱負的宏大志向。
治理武城期間,言子謙卑理政、知人善任、惠民為民,使得武城一躍成為魯國名邑??鬃觼淼轿涑强疾?,聽到弦歌之聲,打趣問他:“割雞焉用牛刀?”言下之意是,武城這個小地方,用得著以禮樂教化嗎?言子卻以為人人都應知禮,孔子對此十分贊賞。言子所推行的“弦歌之治”,總的綱領是學道愛人,而目標是庶(人口興旺)、富(生活富裕)和教(教育發達),蘊含著敬德保民、崇禮尚和、選賢任能和清廉自律四大政德思想。
敬德保民,注重富民安人。記載言子與孔子對話的《禮記·禮運》闡述了儒家“大同”和“小康”的社會理想,是心懷廣宇的天下觀和理想社會的大道觀的體現。言子將這一思想運用到從政實踐中,要求武城大夫從政治軍,不能只是一介武夫,應該懂得敬德保民的道理,并在宰署中對他們進行德教。同時他告示居民,應送子弟入學,教以《詩》《書》,誦之歌之,弦之舞之。言子公余之暇,也親自登堂講學。言子奉行的惠民政策,使得武城政通人和,老吏無不佩服。
崇禮尚和,注重禮樂教化。言子提出,禮在公德和私德建設中的價值為“領惡而全好”,即去除丑惡而保全美好,通過禮治實現美好的社會生活,通過禮義保全美好的修為品行。言子理政主張官吏之間要“和”,但這種“和”不是做表面文章,一團和氣,甚至于沆瀣一氣;不能只是隔靴搔癢,不痛不癢,抑或顧及面子,點到為止。言子還主張各國之間保持“和”的關系,給邊境地區人民的生產和生活創造了一個安居樂業的和平環境,武城在春秋末期乃兵家必爭之地,而言子使其成為了亂世中的一片樂土。
選賢任能,注重德才兼備。選人用人是治國理政的關鍵所在,言子認為要以禮選人,以才取人,不拘一格降人才。當時武城有一個叫澹臺滅明的人,相貌兇惡,孔子認為他無法成才,但言子卻發現他走路不抄小道,不是公事從不隨意拜訪別人,處事光明正大,這都是很好的品質,于是予以信任重用。澹臺滅明輔助言子治理武城,后又游學吳楚,在南方一帶很有影響力。朱熹曾評價說:“持身以滅明為法,則無茍賤之羞;取人以子游為法,則無邪媚之惑?!?/span>
清正廉潔,注重嚴于律己?!抖Y記·檀弓上》中記載了言子準確轉述孔子“速朽速貧”思想的故事。曾子說:“我和言子聽夫子說過‘喪欲速貧,死欲速朽’這句話?!庇凶诱J為這不像夫子說的話,但這確實是夫子所言,言子把詳細的情節說出來了:“從前夫子住在宋國,看見桓司馬為自己建造石槨,耗費三年還沒完成,夫子說‘像他這樣的奢侈,死了不如快點腐爛的好!’夫子說速朽是針對桓司馬的。南宮敬叔失官返回魯國,必定帶著財寶賄賂權貴。夫子說‘像他靠財寶謀官位,丟官了不如快點貧窮的好!’夫子說速貧是針對南宮敬叔的?!毖宰硬粌H將孔子的清廉思想傳承了下來,在為官做人時也是嚴于律己。
言子的政德精神深深影響了常熟這座城市。兩千多年來,常熟名賢輩出,繪就了儒禮弦歌賡續相傳的生動圖譜——有“冒死三疏,名垂天下”的蔣欽、“履方居約,敬慎廉直”的吳訥、“富不愛錢,利在天下”的錢昕、“為政以德,崇文重教”的楊子器等。這些人物在歷史的經緯線上燦若星辰,他們的清風勁節薪火相傳、歷久彌新,持續滋潤著一方水土。(曹子未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