營商環境通常被視為經濟發展的晴雨表,也是一個地方政治生態、社會生態的折射。實踐證明,好環境成就好企業,增信心重在優環境,良好的政治生態是提升營商環境、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堅強保障。新征程上,要堅決清除政治生態“污染源”,著力糾治影響營商環境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,為經濟長期健康發展提供充沛動力。
水深則魚悅,城強則賈興。營商環境集中體現一地一域發展的軟實力,是穩定市場信心、激發經濟活力的重要指標。影響營商環境的諸多因素,既包括看得見的顯性因素,也包括看不見的隱形問題。政治生態作為集中體現一地一域黨風政風、社風民風的系統性因素,其優劣直接關系營商環境的好壞,對企業的生存環境和發展信心具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。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,是一個地方吸引力、競爭力、輻射力的綜合體現。哪里政治生態好、干部作風過硬,企業就往哪里走,人才、資金就往哪里流,營商環境就會好轉;反之,一個地方的發展如果哪個環節出現問題,大都能從政治生態上找到根源,是政治生態遭到嚴重破壞的具體映射。也要看到,營商環境不斷優化,必將有助于推動公平、開放、透明的理念深入人心,讓“辦事不找關系、用權不圖好處”蔚然成風,各方面經濟活動自覺在規范化法治化軌道上運行,對維護清朗政治生態也有著正向促進作用。因此,要把優化營商環境和凈化政治生態聯動起來、一體推進。 新時代以來,黨中央圍繞優化營商環境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,是著眼于“國之大者”的戰略考量,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。各地各部門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,采取一系列措施凈化政治生態,紀檢監察機關加大監督檢查力度,營商環境持續改善。但現實中,一些政治生態頑疾依然存在,對營商環境造成了惡劣影響。有的黨員干部消極懈怠、冷漠不為,對企業訴求久拖不決、不理不睬,致使項目拖走拖黃,在等待中錯失良機;有的任性用權、簡單執法,患上“政績沖動癥”,未經科學論證就盲目“鋪攤子”、頻繁“換賽道”,或設定“霸王條款”進行地方保護,以各種理由抬高服務價格,給企業帶來沉重經濟負擔;有的還企圖走靠企吃企、吃拿卡要的老路,以強化行政監管執法力度、嚴格市場準入之名,巧立名目亂收費,行權錢交易、受賄索賄之實,在腐化墮落的歧路上不收斂不知止;有的親清不分、“亦官亦商”,與企業結成利益圈子,為利益關系方量身制定準入條件,將職權附帶的無形優勢異化為企業的邊際效益,導致企業間的不良競爭,等等。這些不良風氣極大侵害了企業和群眾利益,嚴重破壞了公平正義的營商環境。這些頑疾的背后,除了權力觀錯位等思想觀念的偏差,權力與資本相互勾連、政商關系不清、監督監管缺失等深層次原因也需要高度警惕、積極應對。